close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050317/15/1liwp.html 聯合新聞網
1950年代的電影「七仙女」,有一段情節是女主角必須在7天內返回天庭,男主角董郎說,「有人送了棗子和梨子,這兩樣禮物,預言他們要分離」,從這段故事,可見中國人的禁忌聯想特別多,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副教授廖招治最近就提出一篇論文,研究台灣人對同音字禁忌的態度。
同音字和諧音字,可以是有趣的文字遊戲,也可以演變成禁忌,舉例來說,1950~60年代,新居落成紀念常有人送時鐘,後來卻成了禁忌,原因是當年台語盛行,時鐘沒有不雅的諧音字,到了70年代以後,國語普及,送鐘和「送終」同音,加上經濟水準提高,時鐘不再是貴重物品,也就沒有人送鐘了。
副教授廖招治副教授以「台灣人對同音字禁忌的態度研究」為主題提出一篇論文,其中提到號碼裡有4、送傘或鐘當禮物等,都是台灣人普遍的禁忌,調查研究發現,有10.2%~65%的人遵守這些禁忌,因此絕大多數醫院不設四樓,而且人們不分年齡、性別、教育背景,對禁忌的態度都很相似,原因是很多人認為「寧可信其有」。
論文中指出,台灣人遵守禁忌,主要是因為怕死,所以避免聽死、談死、看死,台語、國語的4都和「死」諧音。
但禁忌也可以帶來商機,論文舉例,有人預言1995年閏8月將有大災難發生,中國東北部有人相信,藍色襪子有助於避邪,因此藍襪子特別暢銷,雲南昆明的人則相信紅襪才能消此災難,生意人甚至大力推銷一次穿兩雙,效果更好,紅襪子的銷路當然特別好。
全站熱搜